中美贸易摩擦加剧,美国改口称之为“经济战争”
华盛顿的关税政策像一记重拳砸向中国商品时,北京的反制措施让这场贸易争端彻底升级。
美国《国家利益》杂志近期刊文,首次将中美经济对抗明确定义为"经济战",这个火药味十足的表述在华盛顿政坛掀起波澜。
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时,多数观察家认为这只是短期摩擦。四年过去,这场经济对抗已从最初的钢铁铝材关税,演变为涉及芯片、稀土、文化产品等多领域的全面较量。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从3.1%飙升至145%,部分商品甚至高达245%。这种极端保护主义直接导致2022年中美贸易额骤降14.5%,创下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。
华尔兹在《国家利益》的署名文章直指问题核心:中国正通过经济手段重塑全球秩序。这一观点迅速获得白宫内部鹰派人士的呼应,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出现根本性转向——从寻求对话转向全面遏制。
科技领域成为主战场。美国商务部将超过700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,从半导体到人工智能,从通信设备到安防系统,无一幸免。芯片领域的封锁尤为严厉,不仅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,还胁迫盟友对中国实施设备禁运。
中国的反击同样犀利。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者,适时调整出口政策。这种被称为"工业维生素"的战略资源,是现代制造业的命脉。文化领域也不示弱,大幅削减美国电影进口配额,让好莱坞巨头们损失惨重。
这场较量已超越简单的贸易争端,更像是两个经济巨人的全面角力。美国试图凭借经济规模迫使中国让步,但中国通过内循环战略展现出惊人的韧性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,尽管面临全方位打压,中国经济仍保持5%左右的增速。
德国汽车业因芯片短缺减产,日本电子企业为稀土涨价发愁,东南亚出口商订单锐减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在中美之间选边站,犹如在充饥与解渴间做选择。
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以日本经济停滞告终。但今日的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独立的经济主权,不会轻易屈服。特斯拉在上海扩建工厂,波音努力维持中国市场,苹果依赖中国供应链——这些商业现实或许能为对抗降温提供契机。
中国提出的"双循环"战略正在重塑经济发展模式。从海南自贸港到国际进口博览会,持续扩大开放的举措向世界传递着合作信号。这场经济对抗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在全球化的今天,对抗只会造成双输。
两个最大经济体的这场较量,不仅关乎当下利益,更将塑造未来数十年的世界格局。商业理性终将战胜政治冲动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没有真正的赢家,只有共同的损失。
